今年是新中国首家以“慈善”命名的全国性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成立30周年。30年对于浩渺历史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一个慈善组织以及那些曾经为之殚精竭虑、勤耕不辍的人们,却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这历史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每一段都值得铭记、值得珍存。作为中华慈善总会第四任会长,李本公在任期间带领总会全体同仁倾心倾力推动事业发展,提升总会品牌价值,在慈善筹募、内部治理、项目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使众多困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更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总会工作以至慈善事业的认可与支持。慈善公益报:李会长您好!今年是中华慈善总会成立30周年,这是总会发展史上一件可喜可贺的大事。作为慈善领域的一位老领导、老前辈,您是总会发展过程的决策者、亲历者与见证者。想请您谈谈您任职期间对总会工作的整体构想与切身感受。李本公:我任职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总会党建与筹募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总会成立了党委、纪委,设立了党委办公室和多个支部,将在职、退休以及流动党员全部列入相关支部,并通过组织经常性的学习交流活动实现了组织工作与党务工作的“两个全覆盖”。我们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了总会在慈善组织党建工作中的“排头兵”作用。在总会筹募工作量质齐升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实施了三个核心策略:一是始终坚持依法合规开展慈善筹募活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慈善款物使用管理的合法透明,有力提高了社会公众对慈善以及慈善组织的信任度。我们经常通过学习与实践引导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就是遵守政策法规不仅是一名慈善工作者的基本义务,更是一种责任担当。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慈善公信力的提高又为筹募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使总会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在救助困难群众、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公平的事业中有所作为。通过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民生政策,保证了善款善物的发放更有针对性,切实有效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现实问题。三是总会领导班子与全体员工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不断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开拓新局面。我们不断加强内部治理,提升业务能力,在寻求自身发展与创造社会价值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发展战略、创新业务模式,使筹款工作更加高效精准,为更多困难群众及时送上帮扶。在这样密切的你来我往下,我们也与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建立起了良好合作的桥梁纽带,有力带动筹募工作的开展。慈善公益报:在您看来,经过多年发展,总会的整体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提高?李本公:我们是慈善领域的“国家队”,有着十分厚实的基础与显著的资源优势。我在任期间,脱贫攻坚战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在这一大背景下,助力精准扶贫正是我们慈善组织的重要职责与用武之地。总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以扶贫助医、赈灾救援为工作重点,开展了多种大型慈善项目,参与了多次重大突发事件救援工作。如“慈善情暖万家”“丹寨万达小镇”等扶贫济困项目,“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 “一张纸献爱心行动”等医疗救助项目,先后组织开展四川芦山、云南鲁甸、尼泊尔地震等重大救灾筹募活动,充分彰显了总会的整体优势与突出作用。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总会与其他慈善组织特别是地方慈善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我认为是总会最大的优势所在。通过多年的慈善实践,我们与各地慈善会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合作网络,在实施重大项目中能够密切配合,并以团体会员的方式实现合作网络全覆盖。这种合作模式十分有利于整个慈善行业的发展。同时,总会与各会员单位也因为有着相同的宗旨、相近的渊源、相似的组织架构和相互合作的密切关系,被广泛视为一个整体与一个统一品牌,成为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李本公:比如“慈善情暖万家”,是我们联合全国会员单位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企事业单位以及爱心人士在元旦春节期间为基层困难群众、受灾群众捐款捐物的品牌项目。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总会领导与地方慈善会领导逐年带队深入困难地区和受灾群众家庭进行走访慰问。足迹走过万水千山,为千家万户送去慈善的温暖。2017年,我们与波司登公益基金会签署了为期10年、价值达2亿的物资合作协议,让“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有了更充沛的能量支持。“丹寨万达小镇”是总会助力脱贫攻坚的“拳头项目”。在总会名誉会长、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鼎力支持下,自2016年至2019年大手笔投入10多亿元善款,捐建了贵州万达职业技术学院,并每年投入5000万元建立万达丹寨专项扶贫基金。项目作为精准扶贫样板工程荣获第十届“中华慈善奖”,并得到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的通报表扬。自从总会和地方慈善会确立了社会组织接受救灾捐赠主体地位以来,总会在四川芦山、云南鲁甸、尼泊尔地震等重大救灾捐赠活动中共募集资金1.4亿多元,充分彰显了总会在民政部统一协调下快速反应的组织与执行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紧急救援的关键时刻,由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志愿者团队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对伤残人员进行良好的医疗和生活照护。并走出国门在尼泊尔地震灾区进行专业康复及护理服务,累计照护伤残人员近 8700人次。在“患者援助”项目中,总会助力贫困及中低收入家庭大病重病患者持续获得创新型药品治疗,切实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经济负担,改善了生活质量。自药品援助项目启动至2019年,累计援助患者达24万余人,发放援助药品按市场价格计算超过880亿元。其中格列卫、特罗凯等项目积极推进与各地医保政策的衔接,做到了项目实施与各地医保政策之间的平稳过渡。同时,总会还积极配合新特药医保谈判工作,为格列卫、易瑞沙、多吉美等药品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作出贡献。总会在项目规划与执行过程中,充分注重政策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确保了项目的科学安全运行,成为集总会实力与影响力之大成的全国性助医项目。“微笑列车”项目是总会与美国微笑列车基金会长期合作,面向全国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手术,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的医疗援助项目。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项目合作医院300余家,在我任职期间共完成唇腭裂手术近12万例,投入善款超过4亿元。先后举办全国性唇腭裂治疗学术会议10届,培训医护人员2万余人次。项目以其时间跨度大、影响范围广、合作程度深、实施效果好而成为中外慈善组织合作典范,也代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崭新形象。此外,总会还对少数民族先心病患儿与包虫病患者启动救助项目。至2019年,共救助3253名贫困家庭先心病患儿。2015年,总会启动“藏区千名贫困家庭包虫病患者救助行动”,组织内地专家团队先后10次赴藏,行程7.6万余公里,共筛查22380人,确诊包虫病患者1117人,为213名青海、西藏包虫病患者实施了免费手术治疗,为增进民族团结、助力西藏脱贫攻坚作出了贡献。在开展扶贫项目的同时,总会也十分注重慈善文化的普及推广,特别是对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养。总会联合全国各地慈善会及教育部门广泛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以向中小学生赠阅《慈善读本》为载体,丰富与提升了青少年学生的养成教育,被公众誉为“种子项目”“基因项目”。总会历经多年培育的这些慈善品牌项目不仅实现了对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提升了总会的社会声誉与公信力。为助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应有贡献。
慈善公益报:您任职期间,社会舆论对慈善组织也曾有过一些微词。如今回顾起来,您怎么评价这一现象?当时您是怎么对待与处理这些问题的?李本公:我的经验就是要从积极的、正面的角度去看待社会舆论。慈善事业是阳光事业、透明事业,靠的是社会爱心的支持。因此,要想赢得社会信任,就必须接受社会监督。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质疑或批评,我们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要客观理性地看到慈善组织的行为规范性与透明度是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要将批评的声音转化为不断完善的动力,更加强化自身建设,将管理制度与行为规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至于当时有的批评者说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关系过于密切等等,我们也予以了正面回应。我们认为,从慈善本身的公众利益角度来讲,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关系密切是一件好事,也是必然的结果。一方面慈善组织可以凭借政府支持推动自身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主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需要慈善力量有效配合,并不断发展完善。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慈善公益报:生活中您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卸任后很少走动,也看不到任何您出席活动的新闻。总会的同志们很想念您,来之前都托我们向您表示问候,祝您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您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李本公:谢谢,我也很想念大家。虽然我已不在总会多年,但我的心还是时刻贴近大家的。我一直都在关注总会发展,为总会取得的新成绩感到高兴。这里我也通过非常熟悉的老朋友《慈善公益报》向总会同志们致以问候。祝大家工作顺利,心想事成!作为一个慈善工作者,我非常荣幸能与大家结下善缘,能在中华慈善总会崔乃夫、阎明复、范宝俊三任老会长开拓和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为国家慈善事业奉献微薄之力。我也真诚感谢过往所有合作伙伴对总会工作的支持与厚爱,没有你们就没有总会的发展壮大。谢谢大家!